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于农机化我们该学到的

有首歌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于1943年。据说原创的歌名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是毛泽东主席挥如椽巨笔给中国冠以“新”字,避免了一个天大的笑话。没有点历史文化的积淀,怕是做不成这一字师的。

新中国的七十年,筚路褴褛、风雨兼程,展开了一幅恢弘壮美的画卷。伴随新中国前行的步履,农业机械化之路蜿蜒曲折又熠熠生辉。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我们该学习、记住些什么呢?丰功伟绩固然值得赞颂,磕磕绊绊却也不该忘怀;分辨曲直良莠固然重要,弄清背后的原因和道理更有价值。

历史是一条珠链,由时间之线把一个个事件之珠串连而成。这条珠链上,有些珠子价值不菲,有些则无足轻重。找出关键时间节点发生的关键事件有助于我们辨析来时的足迹,看清前方的道路。从七十年纷繁的历史事件中拮取两个,即可大致反映农业机械化七十年的变迁:一个是1980年基本实现,另一个是十年黄金发展。这两件事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映衬,是极好的研究案例。

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按照毛泽东主席的设计安排,在1966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上确立的目标,并在1971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上阐释定义为“1980年农林牧副渔等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全党动员,大干快上,热情不可谓不高,投入不可谓不大,结果却差强人意。当1980年如期而至的时候,我们离目标却相去甚远。农作物生产主要作业环节中,机耕63%,机播不到25%,机收只有15%。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这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思维模式和体制机制的教条僵化。那时实行的是从本本上抄来、从老大哥那里搬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一个致命缺陷是以计划制定者的偏好代替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选择。主观愿望和现实脱节并不意外,因为在这种决策模型里那是大概率事件。

十年黄金发展始于2004年。这既是对1980年之后二十多年低迷徘徊的补偿,也是新机制、新动力激励之下的迸发。那一年发生了两件事,其一是购机补贴,起初额度很小,范围不大,但是意义非凡,作为经济调控措施,其功效远超七十年来有关农业机械化文件讲话的总和。其二是在广东等工业发达地区出现“用工荒”。虽然是结构性、局部性的用工短缺,却也发出了这样的强烈信号: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并非用之不竭,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正在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这对农机投入产生的需求是直接的、强有力的。有需求的强力拉动和农民支付能力增强的支撑,再加上补贴政策的推波助澜,才产生了一波有模有样的发展行情。这一波发展的意义,不在于速度有多快,范围有多广,持续时间有多长,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是,它来自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因而更具合理性。这和1980年之前的情况有本质区别。

对比这两个历史时段,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能感受的一点是:好意愿并非必然产生好结果,内在需求产生的动力才会强烈持久。

不平凡的七十年,新中国由稚嫩走向成熟,是一部弥足珍贵的教科书。在书中,不仅应该学到我们成就了什么,也应该学到我们付出了什么、革除或扬弃了什么以及这一切是为什么和怎样发生的。如此才能明白个中原委,才能行稳致远。就农业机械化而言,有太多的经验,太多的教训,以下“四忌”特别值得牢记。

一忌夜郎自大。不知何时起,我们习惯了穿靴戴帽,拔高上线,美其名曰提高认识。殊不知千回百转终入海,大江东去不复还,不管如何粉饰,除却铅华,终归本然。农业机械的本质属性是农业生产工具,这一属性决定了诸如支付能力、需求层次、价格弹性、运行周期等经济特征,也决定了它在战略抉择中的轻重缓急。只有老老实实从这一点出发,才能正本清源,认清规律,准确预判并采取恰当的对策。过头话有害无益,不但说服不了别人,反倒会把自己忽悠晕了。

二忌拔苗助长。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演变轨迹,是由内在特性规定好了的,这叫规律。在规律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苍白无力。“平衡”、“全面”充其量是个人偏好,既非评价准则,亦非价值取向,更不是农机用户的目标诉求。山高水低,不平衡、不全面是绝对的。农业机械化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市场的力量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作用,规定着农机力所能及的边界。我们能做的只有顺势。

三忌越俎代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内涵,是让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年,重大变化之一是市场主体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以行政指令为主的旧模式早已失去了产生作用的基础。充分竞争的市场可以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旧思维、旧模式注定行不通。举例来说,农机农艺结合或融合,貌似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所谓农机农艺关系,实质是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选择取舍,选择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土地和劳动力这两种资源的稀缺程度通过市场影响生产者的决策,在生产者那里,农机农艺结合是自然而然的事,每一个时间点的状态都是合理存在,大可不必有杞人之忧。

四忌坐井观天。井里的天,大不过井口,只看见井口大的天,最终会找不到方位,迷失了自己,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讨论评价农机需要有个参照系,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参照系。农业层次、农村层次,国民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层次,经济视角、技术视角、文化视角、环境资源视角,时间维度、数量维度、质量维度、效率维度,林林总总,都是考量农业机械化的高度相关因素。通过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考量,可以准确定位农业机械化,寻求科学合理的评价准则,准确预测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对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不可取的。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新事迭出的时代,因此也是一个呼唤理论、呼唤思想的时代。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是理论和思想的精髓。


来源:大田农社|农机360网   作者:郭建辉

分享 :